English

日本电影从低谷中崛起

1999-04-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特约记者 黛青 我有话说

编者按:刈间文俊,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的汉学家,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电影、文学的研究以及中日文化的交流,将大量的中国电影作品翻译介绍到了日本,如《黄土地》、《霸王别姬》、《盗马贼》等等。现在北京大学任客座教授,近日,记者就日本电影近年来的发展情况采访了他。

小档案:一九九八年日本电影的发行资料

日本国内电影发行总收入:日币1935亿元(134亿元人民币);

观众人数:1亿5310万人次(比九七年增长8.8%),12年来第一次突破1亿5000万人次大关:

影院数量:1993家(比九七年增加109家),以综合性影院居多;

发行收入突破10亿元日币大关(7000万元人民币)的电影共23部。

其中:日本电影《跳舞的大搜查线·电影版》50亿元日币(3亿5000万元人民币)、《袖珍怪兽·缪2的逆袭》41亿5000万元日币(2亿9000万元人民币)等共9部;

外国电影《泰坦尼克》160亿元日币(11亿元人民币)、《天地大碰撞》47亿2000万元日币(3亿3000万元人民币)等共14部。

(日本报纸1999年1月25日报道)

自70年代以来日本电影一直在低谷中徘徊,60年代日本电影的年产量是六百部,到了70年代只有三百部左右,其中还让色情片占据了半壁江山,少数业内人士支撑着日本的电影产业艰难地掘进。经过大约二十年的低迷阶段,近年来日本电影出现了明显的回升趋势,这主要表现在日本电影近年来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并获得广泛好评,如北野武的《焰火》、今村昌平的《鳗鱼》、周防正行的《咱们跳个舞吧》等,其中后者在美国、加拿大的发行极为成功,取得了不菲的票房。

近年来较为优秀的日本电影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首先是主题上的变化。如同陈凯歌、张艺谋的影片比较注重表现中国情绪一样,以往的日本电影也较为强调日本趣味,比如说老一代人十分醉心的日本武士的故事。但近年的日本电影则超越了这种传统的情结,转而开掘当代日本人普通生活的一角,从中发现人的生命价值。

电视的出现,势必给电影产业带来相当的冲击。但随着电影业的复苏,许多电视观众开始重新回到影院。同时,电影与电视的合作有了一个突破。带动日本电影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行系统的变化。一直以来,日本电影公司和发行公司是合为一体的,主要由日本的松竹、大映、东宝等几大公司所垄断。这些大公司每年只拍极少量的电影,更多地扮演着发行商的角色,他们手中控制着几百家影院。电影发行收入的一半归这些拥有发行权的大公司所有,剩下的一半扣除宣传费等开支归制片公司所有,有时,大的发行公司还依靠垄断地位以大大低于制片成本的价格收买影片,这样就使得独立制片公司很难收回所投入的资金,比如像导演伊丹十三的独立制片社,所拍的影片只准成功,不能失败,制片公司经济压力十分大。这与美国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在美国,电影发行收入的90%归制片公司所有,因此,就比较容易收回电影制作的投入,也就比较容易实现电影生产的再投入,从而保证了电影产业的良性循环。而在日本,电影产业却成为一个很难赚钱的行业。这样也就愈发显示出发行系统实现突破的重要性。

发行系统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一些综合性影院的出现。它们是由美国发行公司和日本非电影公司共同投资兴办的,这样就突破了从前大电影公司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从上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这一年增加的影院大多是综合性影院,这些影院环境幽雅、通常由五、六个小影院组成,一家人可以同时去看电影,但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口味各取所需,这样就增加了影院的吸引力。同时,这些综合性影院大多建在人口五六十万的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市里,工作一周的都市人在住家附近就可以欣赏到电影。对综合性影院的开发为日本电影产业的复苏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契机。

电影业的复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源于媒体的多样化。近年来,日本和美国合资兴办了一些卫星电视台,电视频道剧增到两百多个。这样,电影产业除去自身的发行收入,还可以卖给众多的电视台,同时家庭录像带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通过电影业之外的多种渠道,就使得电影制作公司有可能收回所投入的资金。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一年的电视节目需要3万个左右,而目前一年仅生产1万个,节目的需求量远远没有饱和。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从前只靠发行就能生存的大公司如东宝等也开始投资制作电影电视节目。

另外,一批新秀导演的加入也为日本电影业的复苏注入了极大的活力。这些导演人才大多来自电视台。自60年代以来,日本进入了电视时代,电视文化的成熟给电影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当时日本的电影业正处低谷,许多电影专业出身的年轻人缺乏条件拍电影,而只能进入电视台制作电视节目、电视剧。他们在电视剧的创作中追寻着自己对电影的梦想,运用了大量的电影拍摄技巧,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日本电视剧的质量,改变了曾经的新闻节目一枝独秀的局面。而一旦条件许可,这些人进入电影业,就能够驾轻就熟,拍出比较有水准的影片,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剧和色情片可以说是为这些人才提供了一个练兵的场所。

与美国电影大制作、大场面的追求迥异其趣的是,近年来的日本电影比较注重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其实,无论是大场面浪潮还是普通人生活的一角,电影都应当是靠感动人而非靠吓唬人来引人注目的。在这方面,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日本年轻一代导演对本土悠久的电影传统的学习和借鉴。如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常常把两代人的关系、年轻一代的婚姻等东方伦理问题作为自己电影所关注的题旨。人与人的关系、普通人心灵都是日本电影比较注重表现的领域。近年来,这方面的电影佳作不胜枚举,比如《萌之朱雀》、《濑户内月光小夜曲》、《咱们跳个舞吧》等等。如果说像《萌之朱雀》这样的纯艺术片更多地表现了导演的个性追求而多少有些曲高和寡,仅仅成为一定艺术圈内的宠儿,那么《咱们跳个舞吧》选择了普通人生活的角落来表现并肯定人的生命价值,其中所表现的温暖人情是可以超越国界的。这样就突破了艺术片与娱乐片之间狭隘的界限,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或许这才是日本电影发展的方向。同样,中国文学和电影的老传统也存在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宝贵之处。像老舍先生笔下对老北京人富于人情味的描写至今读来仍然回味无穷。40年代的《乌鸦与麻雀》、《太太万岁》、《假凤虚凰》、《小城之春》以及50年代初的《我这一辈子》等影片在艺术上也达到相当高度,在中国电影美学上的建树是功不可没的。这些特别值得中国年轻一代的电影人所继承和学习。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电影产业的起伏变化,50年代与70年代美国电影、日本电影分别经历了各自的低谷时期,但经过一定阶段的积累,特别是人才的培养和海外市场的开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国电影和日本电影都迅速复苏。目前中国电影也相对低迷,这其中不乏电视文化的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是,经过一定阶段,电影艺术仍然会在新的条件与契机下焕发出它特有的活力与风采,这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任何其他门类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在这方面,中国的电影也有着许多不可多得的优势,比如厚实的人才基础———中国有着一批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电影创作队伍,这包括摄影、灯光、美工、化装、剪辑等等。另外,华语片有着广阔的海外市场,中国的国产片不可放弃这个具有广大潜力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电影产业有着美好前景的论断就决不是什么盲目乐观的预言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